
電 話:0512-57063872
全國免費熱線:400-0522-378
手 機: 15190111866 方小姐
15862669716 嚴經理
13773175758 趙小姐
采購部:0512-57063872-864 李小姐
網絡部:0512-57063872-803 王先生
阿里網店:
E-mail:hexinjm_ks@163.com
地 址:昆山市玉山鎮開貴路66號
鶴鑫工業園
龍虎網訊 (南京日報記者 毛慶 通訊員 孔潔 實習生 田在為) “中國制造2025”如何借鑒先行一步的德國“工業4.0”?近日,在由省科協等單位主辦的“科技前沿大師談”活動上,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孟立秋深度解析“德國工業4.0”和“中國制造2025”。在她看來,德國“跟著消費者找產品缺口”等做法,值得“中國制造2025”學習。
“德國提出‘工業4.0’前,世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,分別帶來了工人工廠、流水線作業和自動化,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。批量生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,但遺憾的是,機器越來越像人一樣智慧,丟掉了個性化。”孟立秋說,德國提出的“工業4.0”,又叫智慧工廠,既希望通過批量生產帶來低成本,又要求產品的個性化。兩者看起來矛盾,可是德國人找到了解決方法。比如,一個機器有300個不同的組成部分,每個部分有不同的式樣和顏色,通過無窮多個性化的組合,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比較個性。
如果把德國“工業4.0”看成一棵樹,它有三個組成部分:樹干、樹葉和土壤。其中,可以使樹生長的土壤尤為重要。孟立秋說,在德國,這個土壤主要由德國政府、企業和研究單位三方聯手提供,包括研究型大學以及大型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,特別是跨國企業,共建數字基礎設施和標準。在德國,近400萬家企業99.6%是中小企業,他們可以通過共享這些數字基礎設施和標準,降低生產成本。
借鑒二:跟著創新型消費者找缺口
“德國制造”向來被人稱道。
孟立秋認為,“中國制造2025”應學習德國人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及掌控價值鏈的主動權。如今,德國制造相當于一個質量品牌,雖然有許多零部件在中國生產,但主要零件及零件的接口還是由德國把關,價值鏈的主動權依然在德國手里。同樣一批零件,交由中國組裝和德國組裝,質量會完全不同。德國人嚴謹的態度使他們要求排除一切出錯的可能性。在德國99.6%的中小企業當中,95%是家庭型企業,他們很看中百年老字號的口碑,有固定的客源,有持久性的人才培養計劃,品牌意識使他們做到保質保量。
此外,還要學習他們的生產性消費思維,即跟蹤消費者的行為和信息。比如,消費者中,大約有6%左右是極具創新力的,他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想法。德國企業會跟蹤這些新想法,將其納入新產品生產中。比如,一家公司生產皮劃艇,他發現有一群消費者喜歡高風險地的漂流,漂流過程中發現了產品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。作為制造者,就把消費者的想法納入到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。
借鑒三:多關注邊緣領域創新
孟立秋列舉了一組對比數據,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含量是57%,而歐盟其他國家的平均創新含量是38.4%,德國遙遙領先。德國人強調原創價值,認為只有原創才可能站在創新的風口浪尖上。此外,德國還特別強調團隊合作,創新機制與團隊合作相輔相成。
孟立秋建議,中國制造可以學習德國,不需要總是強調關鍵領域、核心領域,多關注邊緣領域,想想缺口,想想如何創新,用“工匠精神”靜下心來,多一些思考。在德國有許多“創業型大學”,主要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何解決實際問題。比如企業如何在信息缺失的情形下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、規避風險。